北海道中国会

北海道と中国との文化交流、経済交流促進に努め、
北海道にいる華僑華人発展の支援及び北海道地域経済振興に寄与する
 
汪先恩:漫谈驻日大使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积水谭 汪先恩

转眼间,十年的护照快到期了,3月5日便按时来到大使馆领事部。今年实行网上预约,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了,但依旧人满为忙,大厅显得太小,只能算是小厅。正想领事部应当扩建,无意中碰到正在小厅考察的程永华大使。他对不让人家白跑一趟的新机制予以肯定。我心里则肯定,程永华大使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他在任时华人数量空前地多,他在任期间空前地长,且成果卓越。

程永华先生1954年9月出生于长春,他好像就是为中国外交而来世的,小学三年级就进入长春外语学校学日语班,1973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留学生到日本,当时日本国立大学还没有接受中国留学生的机制,他先在和光大学学习两年,1975年由池田大作做保人,转入创价大学正式留学。1977年毕业后直接在驻日大使馆工作,作为年轻的随员,经历邓小平78年访日等重大历史事件。2003担任驻日公使,尔后就一直做驻外官员,2006任驻马来西亚特命全权大使,2008年转任驻大韩民国特命全权大使,2010年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特命全权大使至今。

两国相交有赖使节,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者,最早有史可查的是纪元600年的遣隋使,不过第一回,由于不知礼节并没有达到目的。607年第二回的遣隋使团,由小野妹子带队,他特地取了个汉名叫苏英高,看他用心取名,便知访隋能成功,返回时隋炀帝特意派家臣裴世清一同到日本,裴世清应算是使者,但好像没有名分。

19世纪,明治维新使支离破碎的日本一跃成为列强。中国向日本正式派遣使节也是这时候的事,晚清国大而体弱,像何如璋、黎庶昌、徐承祖、李经方、裕庚、李盛铎、杨枢、胡惟德、汪凤藻、蔡均等驻日公使素质都很高,但大多数不体面。1877年何如璋进士作为清朝派遣的首任公使赴日,在任期间抗议日本吞并琉球,当然这终究不是一个外交官能解决的问题。

1881年曾国藩的弟子黎庶昌接任,1884年回国,1887年又再度任驻日公使,他来日之前出使过欧洲,又是桐城学派文士,他比较有福气,这段时期除朝鲜问题外,没有发生大事件,因而朝野朋友甚多,黎庶昌离任时,日本人列队欢送。

1890年李鸿章的侄子李经方继任公使,他很倒霉,1895年不得不与李鸿章一起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之后,裕庚接任驻日公使,他任上开启了留日先河,他与时任日本文部大臣的西园寺公望交涉,确立了接受清国留学生的教育体制,1896年首批为驻日使馆培养的13名留日学生抵达日本,其中唐宝锷后来担任过长崎副领事。

蔡均对扩大留学生起到关键作用,他任期内,遇上1905年孙中山与留日精英在赤坂成立同盟会,如何防止留日学子搞革命,成为他的烦恼。

民国时期的驻日外交官更难堪。1919 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驻日本公使长期空缺,因此前的陆宗舆和章宗祥两任公使都被视为卖国贼,章宗祥还被打得鼻青脸肿,以至后任的汪菜宝千方百计想辞任,又推脱不掉,于1923年12月25日才珊珊到任,无人愿接替,直到1931年7月才离职,汪菜宝成为民国时期在任最久的驻日公使。

中日两国外交总起来在加强,级别由来使,逐渐发展到公使和大使。中国向日本派遣大使,严格地说是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的事。尽管1940年汪精卫政权派褚民谊任驻日大使,溥仪政权1942年也派王允卿出任驻日大使,但这些都是伪政权。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1952年派董显光为中华民国驻日大使,但这时已代表不了大中国。

1973年陈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抵达东京,后任的有符浩、宋之光、章曙、杨振亚、徐敦信、陈健、武大伟、王毅、崔天凯、程永华。程永华是唯一留日学子出身的大使,这大概是1896年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以来的事情。

我与杨振亚老大使及他以后的大使都有交集,他们个个都是优秀的外交官。与程永华先生相聚的时间最长,目睹他为维护中日关系和国家利益殚精竭虑。记得中日关系冰冷的那一年,日中友好协会举行新年会,发烧的程永华致完词,村山前首相和加藤纮一会长等都感叹地说,严厉的日中关系让程永华大使太辛苦了!

柔刚相济,温文尔雅大概是和平时代的外交官的特征,估计许多留日学人及日本朝野友人,与留日出身的程永华大使,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81410/c148
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