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中国会

北海道と中国との文化交流、経済交流促進に努め、
北海道にいる華僑華人発展の支援及び北海道地域経済振興に寄与する
 
莫邦富的日本管窺(324)日文汉字趣谈:此“杮”不是“柿”
2020/12/11PRINTEMAIL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在微信上,我看到一位在大连经营一家翻译公司的朋友给总部位于沈阳的小牛翻译的负责人提交了一份类似勘误表的纠错报告,指出使用小牛翻译后遇到的一些字体错误现象。

那谷寺里有个“普门阁”,门匾上有草书的“阁”字(石川县)
他同时还发了一段文字说:“我找到了原因,小牛翻译在出日文结果时,用的都是中文的字体写出来的日文,所以就会出现这个错别字。但如果用日文字体,这个字就对了。”

这是许多中国的IT公司、印刷公司、广告公司常犯的错误,确实应该引起注意。但这位年轻朋友讲的另一段话更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说:“我今天用小牛翻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文里,直径的‘径’是这么写的,日文里直径的‘径’,右上角是一个‘又’字。”


为此,这位朋友建议小牛翻译:“麻烦技术团队探讨一下,如果译文是日文,能否出一个日文字体下的翻译结果?”


日文中使用的汉字基本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而后来日本又向中国出口了不少根据汉字创造的新词汇。所以,假设有个日本人要和中国人聊天,尽管2人都不会说对方掌握的语言,但这点困难根本难不倒日本人和中国人。他们只要书写汉字,再加点动作,就可以很顺利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大致不出差错地传达给对方。

经常听日本人讲,中国使用了简体字,使得我们看不懂中文了。言下之意,对中国使用简体字颇有点不满。而有些中国的年轻人也对不少保持着繁体字原形的日本汉字感到茫然,觉得没自信辨认。

其实简体字和繁体字之间的转换技术,只要具有一些基本知识,稍微经过些训练,就能很容易掌握的。现在中文简体字有不少是根据草书演变过来的,稍懂书法,也能掌握不少简繁两种文字的转换技巧。

上个月,我去石川县,和金泽的一批朋友一起去那谷寺看枫叶。那谷寺里有个“普门阁”引起了我的注意。门匾上写的那个“阁”字,不是平时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个繁体字的“閣”,而是草书的“阁”字。仔细看一下那个“阁”字,便能体会到简体字的“阁”字就是这么演变过来的。

前几年,我去福冈。在博多车站,看到一家专售盒饭的店铺,招牌上写着“驛辯當”几个字。如果上面没有标着日文读音的话,估计许多日本人也不敢有自信来念这几个字吧。

“驛”字,中国简化为“驿”字,日本则略为“駅”

在日文中,这几个字现在也被简化了。可惜中日之间当年还没有恢复邦交正常化,加之政客的不支持,于是各自走了一条不同的汉字简化之路,以致同一个“驛”字,中国简化为“驿”字,日本则略为“駅”。这下子中日两国的大多数人都不认得对方的这些文字了。

本文开头部分提及的那个“径”字问题,则属于中日汉字文化中更为隐蔽的不同之处。比如,我们来看中日文的“骨”字的差异,里面的那个弯钩的部分往左就是中文汉字,往右则变成了日本汉字。看来尽管都是表达“骨头”之意,长的方向却不完全一样。更有趣的是,如果选择适用于中国汉字的字体,弯钩往右的日本汉字””字会自动换成弯钩朝左的中文汉字“骨”。
   




前些日子,东京竹芝地区的再开发工程宣告结束,以上演音乐剧而闻名全日本的四季剧团邀请我去新落成的四季剧场“秋”观看音乐剧《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之一,以精彩的音乐、浪漫的剧情、完美的舞蹈,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

我收到的邀请书上写着“こけら落とし公演”(剧场落成首演)几字。这句话用日文汉字来书写就是“杮落し公演”。这里的“杮”字是表示碎木片、薄木板的意思。

日文中有一种往屋顶上铺设薄木板的传统施工方法,就叫“杮葺”。而把建筑工地上的碎木片清扫干净,则是表示建筑物竣工,可以交付使用了。

千万得注意,这个“杮”字不是表示秋季水果之王的那个“柿子”。而且2个字的写法也各自微妙地不同。水果的“柿”上面是一个点,而碎木片的“杮”则一条线拉到底,是连在一起的。

这类日文汉字的写法,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搞错。不过,好在即便张冠李戴,在具体文脉之中,很容易发觉错误,还不至于会铸成什么大错。不过,还是需要注意为好,此“杮”不是那“柿”!

https://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tearoom/43079-2020-12-11-03-00-13.html/?n_cid=NKCHA014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