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中国会

北海道と中国との文化交流、経済交流促進に努め、
北海道にいる華僑華人発展の支援及び北海道地域経済振興に寄与する
 
人民领袖丨习近平的202“1”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庆典的方式庆祝“党的生日”。

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向全党、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历史潮涌,百年不过长河一浪,却足以书写改天换地的人间传奇,绘就翻天覆地的壮阔画卷。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个百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在这一年交织出历史的经纬。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坐标上,2021年,成为向历史致敬的一年,更是向未来出发的一年。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擘画新征程的起点,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坚持“一”盘棋意识,追求“一”流永无止境……
征程再启,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前路漫漫惟有奋斗。

2021年7月,全国防汛抗洪进入关键时期。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镇龙头村附近突发山洪,消防救援人员在转移被困村民。
当得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正在西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西藏之行,历时三天。尽管行程紧凑、日程满满,考察的每一天,有关汛情和防汛抗洪的进度报告,总是第一时间摆到总书记的案头。
7月23日,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总书记强调:“生命重于泰山啊!发展和安全必须处理好。”他叮嘱自治区负责同志:“西藏也要落实好这些要求,也要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
在各种灾害和危难面前,是生命第一还是利益至上?这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答好的必答题。
在湖北武汉解放大道上,有一座特别的天桥。上面标记着抗疫中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名称和人数,镌刻着2020年那段生命至上、携手同心的日子。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人民生命重于泰山!”“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在那场同心战疫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声音传向全国,印刻在了记忆的年轮之上,亦印刻在了无数国人的心中。

2020年3月6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护人员用负压救护车转运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做CT检查(无人机照片)。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怀胎七月的孕妇,从垂暮之年的孤寡老人到生活困难的残障人士……“一个都不放弃”的坚持,是面对疫情时,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坚定行动。
“当面对一种未知病毒、面对危险时刻,一些人可能会陷入绝望,觉得只能一切听天由命。而中国采取了果敢的做法。”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布鲁斯·艾尔沃德赞叹:中国尽最大努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2021年,疫情防控常态化。总书记统筹部署:“疫情防控不能放松”“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保证人民群众生活少受影响、社会秩序总体正常”……
无论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防汛救灾,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就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2021年5月5日,上海,市民和游客在“首部党章诞生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瞻仰。
上海静安区繁华的闹市中,一排灰白色的石库门建筑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庄重而静谧。辅德里625号,99年前,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在这里诞生。
在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总书记重申党章规定:“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百年大党,穿越风云。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初心从未改变。

广西柳州街头,螺蛳粉店随处可见。这碗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夜市的地方小吃,如今是柳州最亮眼的新名片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总额达91.18亿元,涨幅82.65%。

2021年4月26日,总书记在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螺蛳粉生产情况。
2021年4月26日下午,总书记走进广西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在得知螺蛳粉从小米粉发展成为超百亿元规模的大产业后,总书记高兴地说:“很惊奇!小米粉大产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搞出这么大的规模来!”
一碗螺蛳粉催生一座产业园,创造30万多个就业岗位,带动约5000户贫困户2.8万人脱贫增收……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要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广西一食品有限公司螺蛳粉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包装螺蛳粉。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发展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俞邦村是沙县小吃走向全国的起点。如今,沙县小吃全国门店超过8.8万家,年营业额超500亿元。
今年3月考察俞邦村时,总书记为沙县小吃指明发展方向:“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江孜昵炜藏毯厂工人正在对卡垫进行修剪(2021年10月29日摄)。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加牙村,编织藏毯时铁梳子拍打纱线的声音已传响了几个世纪。如今,一张张藏毯不仅有效盘活了青海特色资源,还为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融入“一带一路”外向发展注入无限潜能。
正如总书记6月考察藏毯生产车间时所说:“藏毯产业是符合青海实际的产业,有扶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还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他希望青海发展更多这样的特色产业,靠创新实现更好发展。
…………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发展特色产业这“一”大实招有诸多着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
“十四五”开局之年,从贵州毕节苗绣到青海藏毯,从福建沙县小吃到广西柳州螺蛳粉……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看到广袤大地上蓬勃生长起来的特色产业,正在为迈向新征程的中国经济带来满园春色。

山东东营垦利,大河浩荡。
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九个省区,黄河一路冲关夺隘、千折万转、奔腾万里,在这里汇入茫茫渤海。

2021年10月20日,总书记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考察。
10月20日下午,总书记站在黄河入海口码头凭栏远眺,了却了多年的一个心愿:“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
两天后,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济南召开。面对前来参加座谈会的沿黄九省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总书记语重心长:“‘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好重大任务贯彻落实,力争尽快见到新气象。”
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总书记一直关心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源头到入海口,总书记足迹遍布黄河上中下游沿线。

从中游郑州到下游济南,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总书记两次强调“一盘棋”思想: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能犯急躁病、大干快上,特别是不能搞各种各样的开发区。”
“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
今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从水资源、污染防治、产业、交通、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分别作出全面系统、细致入微的安排,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
“一盘棋”思想贯穿其中。

2021年5月13日拍摄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今年以来,总书记赴地方考察,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一项重要安排。2月在贵州毕节看乌江,3月在福建深入武夷山,4月在广西桂林乘船调研漓江阳朔段,5月在河南南阳了解南水北调中线情况,7月在西藏一路关注绿色发展……
祖国的山山水水见证了总书记心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情怀。
“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同心、齐抓共管”;
“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
“十四五”开局之年,“一盘棋”为新征程锚定绿色航向。

“少些套路”“算术题很容易”……
“希望你们再努力一下”“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
2021年,医保药品谈判再现“灵魂砍价”,你来我往、“锱铢必较”的谈判场景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感动了无数网友。
12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本次调整,共计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涉及21个临床组别,新纳入药品精准补齐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患者受益面广泛。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老百姓的迫切期待,一直被总书记放在心里。
今年3月,总书记回到度过“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的福建考察。

2021年3月23日,总书记在三明沙县总医院住院楼一层大厅,同医护人员、患者亲切交流。
三明医改,全国闻名。考察期间,总书记专程来到三明市沙县总医院。在一张柱状图前,总书记驻足细看。医院药品耗材收入下降,医疗服务收入提高。2019年,三明人均医疗费用173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百姓有着实打实的获得感。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总书记强调,“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总书记勉励医务人员说:“我很关注你们的改革。这是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觉悟担当。”
时光穿梭回20余年前,昨日的镜头,今日的景象,共同的关切。

2000年11月,在福建省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医疗机构要加快改革步伐,从制度上解决“以药养医”带来的问题,让利于民,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破题、解题,一切从人民需要出发。
今年3月6日,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要继续加大医保改革力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深化医保基金监管制度改革,守好人民群众的‘保命钱’、‘救命钱’。”

2021年5月12日,广州,疫苗接种现场。
“十四五”开局之年,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到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再到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今年,国家对新冠肺炎患者继续实行免费救治政策、新冠病毒疫苗和接种费用全部由医保和财政负担,充分发挥医保为人民群众纾困解难作用。

2021年1月10日,在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患者办理“一站式”结算。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总书记强调:“看大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这个工作要在‘十四五’期间起步。”
从高度肯定“敢为人先”的福建三明医改,到强调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再到要求提高医疗卫生为人民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枝一叶、一点一滴,总书记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迈向新征程的“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2021年芳菲四月,清华学子迎来了他们的“学长”习近平。
这位从清华园走出来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为母校110周年校庆送上“节日祝贺”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发展勾画蓝图。
在清华大学西体育馆后馆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总书记谈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命题。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他语重心长地说:“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不是总书记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时间拨回到6年前,2015年8月,总书记主持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这次会议涉及权力监督、司法、教育、民生四大领域,审议通过了四个《意见》、一个《方案》、一个《办法》。其中,一个《方案》便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强调,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自此,“双一流”逐步走入公众视野。

清华大学2019年本科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总书记不无感慨地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总书记思虑颇深: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
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培养一流人才。
曾在清华园里度过人生重要阶段的习近平,对我国高等教育有着坚定信念:“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

2021年春天,一幅“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在互联网上刷屏。
1901—2021,从签订《辛丑条约》时的丧权辱国,到新时代国际舞台上的昂扬自信,人们感叹穿越两个甲子,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片
2021年10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中非开启外交关系65周年。
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
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人类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应对大变局?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引导人们沿着正确方向携手前行?
回答时代课题,习近平主席以宏阔的视野和历史担当解时代之问:“合作共赢是唯一正道。”
2021年,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持续开展“电话外交”“书信外交”,出席一系列重要多边视频峰会,推动同主要大国关系稳定发展,厚植同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友谊,深化国际和地区合作。
年终岁末,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年内第二次视频会晤。这是2013年以来两位元首的第37次会晤。《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两国全年货物贸易额有望再创历史新高,中俄科技创新年圆满落幕,核能合作等战略性大项目顺利实施……在元首外交的持续引领下,中俄“背靠背”战略协作和全方位务实合作不断深化。

2021年2月17日,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崇礼云顶滑雪公园训练,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
不久后,普京总统将访问中国并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两国元首将举行近两年来首次线下会晤。这一别开生面的“冬奥之约”将备受全球瞩目。
同样备受世界瞩目的还有中美关系。
“中美合作也许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中美合作是万万不能的。”今年11月,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时,习近平主席这句话为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写下鲜明注脚。
今年以来,中美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三次对话。中美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两国民意期盼着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

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回顾这30年来的不平凡历程,习近平主席言真意切:“我们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迈向日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以历久弥坚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揭示中非深厚友谊之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主持公道、捍卫正义,顺应时势、开放包容。”
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重要外事活动中持续向世界发出合作共赢的中国强音。
不是清谈馆,要做行动队。
中国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如今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20亿剂新冠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中欧班列实现了月行千列、年行万列。今年1月至11月,中欧班列开行13817列,成为欧亚大陆国际贸易的“大动脉”。
作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被誉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2021年10月30日,“四叶草”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周围花团锦簇,彩旗飘扬,盛会氛围浓厚。
走在合作共赢的唯一正道上,习近平主席坚定向世界宣示——
“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上下“一”心,勇毅前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https://view.inews.qq.com/a/20211225A02L8900?uid=&shareto=wx
2021-12-25